記憶是可靠的嗎?

圖片來源:GOOGLE圖片(標示為允許再利用且可修改)

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經驗,明明一群人結伴一起參加了某個活動,但事後回想起當時的情形,有人會說當時的氣氛很尷尬,也有人會說很熱鬧。即使大家看到的是一樣的倩況或事件,事後描述的內容卻往往大相逕庭。

 

即使我們的感知最初是正確無誤的,我們的記憶也經常會去扭曲它。因為我們不可能記得所有的細節,當後來試圖回想時,我們就只能仰賴想像來填充這些空白。

 

這就是虛假記憶最大的陷阱。

 

正如心理學家威廉•詹姆斯(William Jams)所說的:虛假記憶最常見的來源,是我們向他人對自己的經驗所作的解釋。當某個體驗讓你感覺良好時,你只會記得那些讓你感覺良好的片段,並傾向以好的角度去詮釋這段體驗,反之亦然。

 

於是,虛構就把真實從記憶中驅逐出去並「取代」了它。而且人越是回憶,越會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出錯,只要時間一拉長,無論是正確或錯誤的資訊,在大腦中都會變成事實。

 

但即便不參雜個人好惡,難道就能真正的做到理性中立客觀嗎? 答案恐怕也是否定的。

 

記憶研究專家伊莉莎白•洛夫特斯(Elizabeth Loftus)在實驗中發現,一個人如果在回憶時接受誘導性的問題,還是有可能會製造出虛假的記憶。

 

他們讓受試者觀看車禍的影片之後,再針對影片的內容提問。他們分別詢問兩組人「你認為車子在衝撞(Smash)時的時速是多少?」以及「車子在撞擊(Hit)時的時速是多少?」

 

一個星期之後,他們又找來受試者詢問有關之前看過的車禍影片,其中包括「你在影片中是否看到玻璃破碎?」

 

因為影片中並沒有玻璃破碎的畫面,所以答應該是否定的。之前被問到車子「撞擊」時速的人,幾乎都答對了。但是被問到車子「衝撞」時速的人,卻有30%的人回答看到了,因為他們在大腦中創造出原本沒有的畫面。

 

換句話說,受試者看到的情境明明都一樣,卻會在不同問題的誘導下,輕易改變記憶的內容。

 

如果從這些實驗的結果來看司法制度,我們會發現,雖然證人在訴訟程序中被認定是有效的證據方法之一。但事實上,即便證人無意要說謊,只按照所見所聞來陳述,卻也很難保證他不會因個人好惡而扭曲事實,或者因為誘導性詢問而做出對某一方特別有利的證言。

 

這或許是整個司法制度在仰賴證人來發現真實的同時 ,所必須承受的必要之惡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