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情也離境,忘恩也忘仇-實務心境淺談
- 詳細內容
- 發佈:2018-06-02
- 點擊數:1214
- 作者:蘇奕全律師
近來與一些同道好友閒聊,不免俗的談論到人性較為灰暗、邪惡與不堪的一面,諸如被信任的人背叛、傷害或隱瞞,抑或被客戶、同事與其他工作上往來的人攻訐、抹黑與誣陷,進而產生自己心理的憤怒、沮喪與悲痛。
所幸自己一直深信某些精神上的訓練方式然後持之以恆,讓我現在相當受用,而不太會受到負面情緒的干擾,只是為了換取現在的心境也確實讓我付出了很多,不過計算起來還是很划算。
以為做到最好在別人眼中頂多剛好,認為竭盡全力別人通常也看不到你的努力,這樣殘酷的現實不斷上演,出了社會之後總是要覺悟,同情、悲憫與寬容的發生少之又少,大多的時候必須自我突破到有所成就之後,才算告一段落。
聰明才智混合為己或為他,就會調配出甜美的毒藥或是苦口的良藥,而遺憾的是有能力分辨的人不是多數,而且通常我們也不可能在一開始的時候歷歷分明,所幸人終究是可以從經驗中學習成長的。
也為了不被負面的情緒影響,自己早已經很嫻熟的能夠使用很多方式遮蔽不好的人、事、物,不論是已經發生的還是正在發生的,人非聖賢,要能完全做到無盡的包容與無盡的愛實在太過不可思議,我粗淺的認為人的能力頂多到淡忘已經逼近巔峰。
縱使我們再怎麼有同理心、換位思考,面對刻意傷害、攻擊與詆毀自身的人,憤怒、復仇與毀滅的感覺必然會產生,尤其是在自己認真付出、真誠對代與盡心努力之後,遑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與苦衷,只是這絕對不會是任何合理化的事由。
不過復仇的代價往往所費不貲,而且獲取的成果又極其微小,因此理性上任何報復都不應該是選項,弔詭的是我們處理的案件很多又是因此所生,不可諱言的是報復應該是人性的通常,互相傷害可能才是貼近真實的樣貌吧!
然而專注在自我是不存在的與外相是虛幻的思維裡,自己總是可以很快的回復,平靜與思考,然後聚焦在想出方法而不是發洩情緒,當然先把情緒發洩完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,只是在效率與時間上顯得比較奢侈。
最後偶爾看一下這些敵視的人,看著他們越來越糟、漸漸變壞然後悲慘的循環,心裡通常就會舒暢很多,師父曾經說過:心中不要有恨,而在我們拳如人生的奇妙機緣裡,自己也逐漸通透,面向陽光、背對陰影才是正確方向,如同太極的陰陽一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