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別人怎麼幫你訂身價的嗎?
- 詳細內容
- 發佈:2016-02-22
- 點擊數:2571
- 作者:啟點文化
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個有趣的實驗,看看一般人都怎麼替藝術品訂「身價」。從這個好玩的實驗,我們也可以領悟到,別人是如何透過觀感,幫我們訂身價的。
簡單說明一下這個實驗的來龍去脈。荷蘭網路頻道「Lifehunterstv」主持人Boris,為了測試一般人怎麼看待藝術品價值,將平價家居品牌IKEA販售的10歐元印刷畫,拿到荷蘭阿納姆博物館展示。
Boris還替這幅廉價畫作捏造了「貴族」身世。
「你現在看到的畫,是瑞典知名美術家IKE Andrews的作品。」Boris用IKEA這四個英文字母,捏造了畫家的名字,好玩的是,館內的民眾在他的暗示下,紛紛點頭稱讚,一副聽過這位瑞典畫家的樣子。
「看起來好現代,好震撼。」
「這位藝術家顯然把所有的情緒都揮灑到畫作裡了。」
「看的到心靈的混亂。」
「象徵主義的代表。」
每個人認真地鑑賞起畫作,頭頭是道,彷彿自己就是鑑定專家。途中,Boris還借用其他大師的知名畫作,說手上的那些樣板,也是IKE Andrews的作品,有些民眾一瞧,唉呦,有些作品是自己看過的,熟悉的,內心當然又替IKE Andrews多加了幾分。
Boris開始請參觀民眾替這幅畫作估價。別忘了,這幅畫作原來售價10歐元,不到400塊台幣,但大家已經以「貴族血統」的認知來擁抱它了,所以每個人開價超過千萬台幣,甚至還有人阿莎力喊價:
「如果它只賣250萬歐元,我會買。」
250萬歐元,約8500萬台幣,是原先售價的25萬倍。
同樣的畫作,只是更改了擺設環境,以及參觀民眾對它的想像,竟然營造截然不同的身價!
這個實驗,一點都不誇張。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大腦的確會透過不同的「脈絡」來拼湊眼前人、事、物或訊息,代表的意義與重要性。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實驗,一幅價值千萬的名畫,如果被框在廉價的塑膠框,丟在跳蚤市場的泛黃鋪巾上兜售,又能賣出多少錢呢?
而肢體行為和臉部表情的呈現,就是一種脈絡。我們看不到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,傳統教育總是教我們要提升內涵,提升專業,卻沒提醒我們,「觀感」可以提升我們的整體身價。
降低我們身價的,可能是我們不自覺的自我呈現。
提升賣相,才不辜負自己的大好才華跟實力!